欢迎访问必威betway官网入口-官方首页app登录官网
被市民亲切称为“暖心工程”的既有建筑节约能源改造(以下简称“既改”)项目,关乎百姓的节能与安全。而这项被各地政府积极地推进的“民生工程”,却由于一些保温材料企业的恶意低价竞争等因素,出现了让人“心寒”的结果。
官方抽检后公布,多组不合格的保温材料均为防火指标不合格的聚氨酯材料,而聚氨酯在北京既改项目中使用率占到五成。
11月5日,中国房地产报记者在北京市朝阳区某既改项目现场调查时,正在施工的刘师傅指着地上一块两边灰色、中间粉色的板材(聚氨酯板材)介绍说:“听老板说像这样一块板子,每平方米进价就五六十块钱”。
据中国房地产报记者此前调查,B1、B2、B3级聚氨酯保温材料每平方米报价分别是90元、80元、70元。上述施工现场板材与防火等级最差的B3级材料相比,价位也要便宜一二十块。可见,上墙产品连B3级都达不到。而不达标的材料上墙,不但保温性能很难保证,还增加了火灾的风险。
11月14日,记者致电北京市建筑节能建筑材料管理办公室,该部门副主任韦寒波和记者说:“北京既改对保温材料的要求是,燃烧性能为A级保温材料以及燃烧性能为复合A级的热固性保温材料(即主体保温材料为B1级,通过复合后达到A级)。”
这就是说,在北京市B1级以下的保温墙材是不能上墙的。北京相关协会负责人告诉中国房地产报记者:“毫不客气地讲,现在外墙保温材料百分之八九十不合格,聚氨酯也不例外,这是业内公开的‘秘密’。”
中国房地产报记者发现,北京市住建委官网关于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工程外保温材料专项备案信息数据显示:截至记者发稿前共有65个产品具有专项备案资格,其中37个产品是聚氨酯,其占比高达56.9%。
而此前的8月底,北京市住建委曾对老旧小区保温材料来了专项抽检,之后通报的抽检结果也相对印证了行业存在的问题,抽检27组材料,5组不合格全部为聚氨酯,而且聚氨酯保温材料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烟台同化防水保温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烟台同化”)也居然上了“黑名单”。
是什么问题造成在既改中占比如此之大的聚氨酯保温板,其现实施工情况与要求甚远?有关部门的监管职能怎样做才能更有力?又是什么原因使被业内人士、专家、政府主管部门都一致看好的聚氨酯行业陷入如此境地?
据北京市住建委通报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抽检老旧小区保温材料中5家不合格的企业是:烟台同化、北京北鹏新型建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鹏”)、北京通强泡沫制品有限公司、浙江科达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湖北卓宝建筑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这一些企业的复合聚氨酯板防火性能均不达标。
在此次的抽检中,最引人关注的是有16年历史、聚氨酯国标主编单位之一的烟台同化居然也上了“黑榜”,被踢出北京市既有建筑节约能源改造市场。
“北京动真格了,烟台同化都不能幸免,我们又如何能保证自身‘关关’通过。与其提心吊胆,不如退而求其次,专攻别的市场比较保险(放心保)。”在北京专项备案的企业之一江苏某保温材料企业代表袒露心声。
据了解,此次烟台同化出局的导火索是,其聚氨酯保温板在抽检过程中氧指数低于北京市住建委和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自2011年1月1日实施的《外墙外保温工程项目施工防火安全作业规程》中的最低要求——聚氨酯燃烧性能等级不低于B2级(氧指数需≥26%)。
为此,8月底北京市住建委不仅通报批评烟台同化,并撤销在京专项备案资格,且两年内不准进入北京市既改市场。
然而,据中国房地产报记者调查,业内绝大多数企业对烟台同化此次抽查不合格,第一反应是惊愕。“一个行业的领军企业都不合格,这对聚氨酯行业是个巨大的讽刺。”保温材料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甚至说道。
同为山东某聚氨酯企业代表王贺(化名)则表示,烟台同化不仅是最早做聚氨酯的企业之一,还拥有多项专利,且是聚氨酯国家标准的主编单位,此次在政府主导的既有建筑节约能源改造中被抽检不合格,无疑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
据了解,2012年烟台同化年产值达3亿元。尽管今年大环境不景气,但烟台同化年产值有望到四五亿元,而整个聚氨酯行业的产值也不超过50亿元。
“对于有上千家企业的聚氨酯保温材料行业来说,烟台同化市场占比近10%,其实力可见一斑。”上述负责人表示。
对此,北京相关保温材料协会负责人分析指出,虽然烟台同化具有生产合格产品的能力,但是在中标价低于成本价的市场环境下,任何一家公司都将面临“良心抉择”,要生存还是要市场?
一方面,业内竞争畸形化,不规范企业为求生存,无底线报低价,以次充好,扰乱市场;另一方面,规范企业要想抢回市场,易陷报价低于成本价的桎梏,被迫偷工减料。
“同情通报企业也罢,惋惜行业悲剧也好,最终还要反思,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不合格产品的厂家就应该出局,不能留任何情面,正本溯源是关键。”业内专家提醒企业要理性对待专项检查事件。
对于烟台同化不合格事件,参与此次老旧小区综合整治节能改造工程外保温材料专项检查的北京市建筑节能与建筑材料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回应称:“这是压价竞争所致。”
一位不愿具名的浸淫外墙保温材料行业20多年的资深人士在接受中国房地产报记者正常采访时坦言,压价竞争已经让聚氨酯企业没办法正常生存。
他举例说,去年北京市海淀区既有建筑节约能源改造外墙保温材料中聚氨酯中标价是每立方米2100元。从聚氨酯保温材料市场行业来看,为达到复合A级的要求,聚氨酯必须做到B1级,而每立方米B1级材料保本报价在1800元左右。
但是,具体改造项目的材料采购往往由实施工程单位来完成,而施工方为谋取材料差价常采用压价手段,一般实际采购价降至每立方米1600元~1800元。在此环节中,施工方强势地位明显,一副“爱做不做,有的是人做”的态度。因为,现实中一个项目,十几二十家企业争夺的现象实属常见。
与材料商敲定合作后,相对谨慎的施工方为避免有关部门审查会签订“阴阳合同”,明价每立方米2100元,暗地返回扣每立方米300元~500元。但明目张胆以压价后价格签订合同的也大有人在。如此,一单工程下来材料企业顶多保本,何来利润之说。
据记者多方询问业内人士了解到,聚氨酯保温板(PUR)主要由两种原材料组成,即黑料(聚合MDI)和白料(聚氨酯硬泡组合聚醚),而原料价格是依据市场波动,现在黑料每吨16000元左右,白料每吨13000元,黑白料比例根据各自厂家的配方而定,按照1∶1的配比混合料一吨可出聚氨酯18~20立方米,每立方米原始材料费725~805元,加上材料合成费、人力成本、设备损耗、工厂租金、运输费、税金、维护费、管理费等,大公司成本可以控到1600元/立方米,小公司达到1800元/立方米,因此正常的市场报价不会低于1800元。
对此,在聚氨酯保温行业从业10年的王贺也感同身受:“甲方压价,施工方盘剥,厂家恶性竞争报无底线的低价,为生存企业变得不择手段,最没办法忍受的是招投标底线也一降再降。”
今年6月,王贺所在的公司参加了北京市某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的招投标,报价是每立方米2000元,但未中标。
当时,按照招标规则,入围中标的是6家报价最低的企业。在入围中标的这6家企业中,最高报价是每立方米1750元,最低报价是每立方米1600元。与去年中标价每立方米2100元相比,降幅达23.8%。
王贺坦言,1600元明显低于B1级聚氨酯材料的市场行情报价1800元,若按照B1级要求去做肯定要亏本,“没人会做赔本的买卖,1600元的价格,企业只能降低供货等级,用B2甚至B3的产品代替,不出问题才是不正常。”
上述资深人士还透露,该区以每立方米1600元中标的企业正是在此次抽检中被查出问题的北鹏。中国房地产报记者试图采访北鹏企业相关负责人,但被婉拒。
该人士指出,招投标是建筑市场最常见的方式,而低价中标则是投标企业的“制胜法宝”。究其原因是唯低价是图,翻越成本底线,难保中标价的合理性。
王贺还和记者说,在投标中,企业的中标价也并非最终的供货价,而是允许的最高价格。“入围后的企业在每个项目上,供货企业还有一轮竞争。”据王贺透露,以1600元中标后的某企业最终的供货价甚至低到了1380元,这样的价格连B2等级的材料成本都无法维持。”
据记者了解,今年聚氨酯原材料的价格与去年价格基本持平,而企业人力成本会略有上升。在成本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报价为何会如此之低?
面对疑问,王贺和记者说,2011年3月4日时,面对2010年上海静安区大火之后,公安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明确民用建筑外保温材料消防监督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公消[2011]65 号,俗称“65号文”),这个号称史上最严厉消防禁令规定,民用建筑外保温材料应采用燃烧性能为A级的材料,否则不予验收通过。
此后只能达到B级却占保温墙材市场80%以上份额的聚苯板、挤塑板等材料被彻底拒之门外。而聚氨酯行业抓住契机、改变工艺后生产出满足“复合A级”的保温材料——复合聚氨酯,在一些地区得以推广。因为A级无机保温墙材如岩棉、发泡水泥的产能完全没有办法满足市场需要,所以复合聚氨酯开始异军突起。“2011年的时候,复合聚氨酯的供应商都非常有底气,我们的材料曾经卖到过3000元/立方米。”王贺告诉记者。
而据业内一线工作人员的反映,自今年年初保温材料政策松绑,明确复合A级、B1级材料可上墙后,聚氨酯生产厂商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产能开始爆发式增长,进而引发惨烈的价格大战。
“以江苏为例,2011年,可以生产复合A级聚氨酯的生产线只有三四条,而今年已经有一百多条生产线年全国也只有绿源、烟台同化等几家企业能够生产复合A级聚氨酯,但现在已经有几百家公司能够生产了,甚至具体的企业数和产能行业里的人也不清楚,因为“发展太快”而且竞争惨烈,加入的企业很多,倒闭的企业也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