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必威betway官网入口-官方首页app登录官网
己内酰胺副产物综合利用系列新产品包含多种有机合成中间体、工业溶剂及外加剂,可大范围的应用于农药、建材、涂料、油墨、医药、增塑剂、清洗剂等下业。就应用领域来看,综合利用业务板块涉及多个与经济周期相关性高的行业,单一产品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但多个产品的周期并不一致。因此从总的来看,己内酰胺副产物综合利用行业的周期性并不明显。
己内酰胺副产物综合利用下游用户的区域分布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影响了产品营销售卖区域的分布。由于精细化学品加工制造系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与综合性强的行业,企业主要集中于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如国内的华东、华南及华中地区,以及境外的欧洲、北美、亚洲等地区,故己内酰胺副产物综合利用产品主要销往上述地区,具有一定区域性。
己内酰胺副产物综合利用产品具有原料成本低和产品价值高的特征。企业依托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长期的产业化经验,实现了己内酰胺副产物向精细化工品的转化,整体利润水准较高。
从成本角度考虑,己内酰胺副产物综合利用原材料包括一系列副产物,该类原材料成本低廉。其中,己内酰胺生产中形成的高浓度工业废水具有危险废物属性,综合利用企业取得成本极低,甚至会出现补贴收购的情况,具有排放量大、价值极低的特征,该等产品的利润水准较高。副产油主要以煤炭价格或纯苯价格作为定价基准,结合产品质量确认最终价格,不同质量的副产油因其组分不同导致热值存在一定差别。作为副产物,其可开发利用的高价值产品成份较少、整体价值较低,导致综合利用企业的采购成本相比来说较低。企业通过反应精馏、酷化合成等核心技术,回收高价值成份,一样能实现一定的利润水准,并延伸加工多个领域的精细化工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
从利润水平的稳定性角度考虑,己内酰胺副产物综合利用具有较高的技术与生产的基本工艺壁垒,部分产品需要取得危废处理资质,行业准入较高。上游己内酰胺企业更倾向与行业内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建立长期稳定的协同发展模式,实现已己内酰胺企业与副产物综合利用企业的互利互赢,双方通过签署长期合作协议等方式构建原材料渠道壁垒,以降低采购成本,提升自身盈利能力。
从终端产品应用来看,己内酰胺副产物综合利用产品应用于风电、医药、农药、涂料、建材等细致划分领域,具有技术密集、小批量、多品种、特定功能及实用性等特征,产品附加值高,主要基于下游应用领域经济性和终端商品市场价格作为定价参考。行业下游产品与各类精细化工产品一样,受到经济周期、细分市场供需情况等多因素影响。
整体而言,本行业利润水平受到上游原材料价格和下游产品价格的影响通过副产物综合利用获得低成本的原材料,而下游产品作为精细化学品以市场行情报价销售,具有较高的毛利率。
己内酰胺副产油综合利用技术分为间歇简单精馏法和连续反应精馏法。其中,间歇简单精馏法具有生产流程短、固定资产投资少、装置灵活的优点,但存在处理规模小、产品品种少、产品纯度低、收率低等缺点。连续反应精馏法与前者相比,存在固定资产投入较多、生产流程较长、技术开发难度大等缺点,但其优点明显,最重要的包含处理规模大、生产的基本工艺平稳、产品纯度高、收率高、能耗低、自动化程度高等。目前,行业内企业已陆续完成从间歇精馏法向连续精馏法的升级改造,但在具体的综合利用工艺方面,各有其技术特点。
对于己内酰胺生产的全部过程中产生的高浓度工业废水,一般会用焚烧方式处置并副产工业粗碱(主要组分为碳酸钠和硫酸钠)。废水焚烧过程中需要混入大量的重油、天然气方能充分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硫化物、氮化物等存在污染物及温室气体排放,与国家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相违背废水中的有机酸(盐)等有价值的副产物没有回收利用,存在资源浪费
鉴于焚烧法在处理己内酰胺废水方面存在的问题,行业内企业始终致力于研发新的综合利用技术。昌德科技通过自主创新,开发出了一款应用于水泥生产的全部过程的外加剂,具有助磨、活化节煤、降硫等效果。该产品经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认定,主要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相关处理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能改变目前己内酰胺废水的处置方式,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运行成本。
己内酰胺生产会产生多种工业废气,如二氧化碳、氢气、一氧化二氮等。己内酰胺生产企业若独立从事废气的回收及综合利用业务,要增加额外人员、资产,进入与其主营业务完全不同的领域。在石化行业分工越来越专业的背景下,己内酰胺生产企业一般不愿进行此类投资。气体的运输需要特殊的容器或管道,且管道的运输成本远低于容器。废气综合利用企业与己内酰胺生产企业同地共建或隔墙建设可大大降低废气综合利用的成本。
行业内企业结合各自的业务特点,针对不一样的种类的废气开展综合利用业务,尚不存在全面利用各种废气的综合利用企业。以凯美特气为例,其将上游己内酰胺装置脱碳系统富含二氧化碳的放空气体回收,经过压缩、净化、液化提纯等工序,得到液体二氧化碳产品。
本行业的原料供给与上游己内酰胺行业的发展紧密关联,原料需求与行业内参与企业的数量、规模及技术水平相关。目前,己内酰胺行业副产物的产出规模大于本行业的实际处理规模,多余的副产物通过焚烧方式处置。
在己内酰胺的生产中,轻质油的产量约占己内酰胺产量的2%~3%,X油的产量约占己内酰胺产量的5%~8%,高浓度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一般为己内酰胺产量的50%~70%。2021年度,国内己内酰胺产量约为393.46万吨,可以推算出轻质油年产规模超过8万吨,X油年产规模超过20万吨,高浓度工业废水排放规模超过200万吨。未来,随着国内己内酰胺产能的持续扩张,上述副产物的产出规模将保持上涨的趋势,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保证了本行业原料的充足供给。
鉴于副产物存在产出规模上限,行业内少数企业可凭借技术优势及产业化经验,持续扩大对有限原料渠道的覆盖及掌控,形成稳固的行业龙头地位。在缺乏产业化经验及技术储备的情况下,市场潜在进入者很难获取充足、稳定的原料供应。另外,己内酰胺副产物在部分省市被认定为危险废物,跨省运输存在一定障碍,对本行业的原料采购造成了不利影响。综合以上原因,行业内优势企业将具有“强者恒强”的特点,导致行业内公司数较少。
在己内酰胺副产油综合利用领域,主要有昌德科技、亚科环保、丰硕化工三家企业,其中,昌德科技凭借副产油“双法”综合利用技术体系,在该领域具有非常明显的竞争优势;在废水综合利用领域,昌德科技凭借自主创新的水泥外加剂制备技术,成为该领域的领先企业。总的来看,行业内参与公司数较少,多数企业技术水平较低,市场集中度较高。
从行业内企业的角度看,己内酰胺副产物作为主要生产原料,其供给的稳定、充足直接影响生产的连续性,因此行业内企业一般执行“应收尽收”的采购原则,对原料有较为稳定的需求。但受限于公司制作装置的地理分布,导致上游企业大量的副产物仍被焚烧处置。未来,随着己内酰胺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的不断的提高,行业内公司制作布局的逐步完善,以及己内酰胺环保政策的趋严,本行业对副产物的采购量将逐步提升。
为推动资源综合利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我国发布了《关于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政策的公告》(财税[2021]40号)等多项税务优惠政策文件,对从事再生资源回收业务的企业给予税务优惠支持。其中,环氧环已烷、正戊醇、醇醚溶剂以及水泥生料助磨剂等资源综合利用类产品名列其中。上述税收优惠政策的出台有利于己内酰胺副产物综合利用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2021年2月,我国发布了《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加快实施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建材、纺织、造纸、皮革等行业绿色化改造。推行产品绿色设计,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促进工业固态废料综合利用。”己内酰胺副产物综合利用业务符合国家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
2021年10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若干意见》(发改产业(2021)1464号),其中提出,水泥行业作为实施节能降碳行动的重点行业,到2025年,行业整体能效水平显著提升,碳排放强度显而易见地下降,绿色低碳发展能力明显地增强。该政策文件的发布将有力促进水泥行业的低碳化绿色转型。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己内酰胺生产基地。我国己内酰胺行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为己内酰胺副产物综合利用行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供应,有利于国内己内酰胺副产物综合利用行业的发展。同时,己内酰胺副产物资源化利用,也成为推动己内酰胺产业转型升级及提升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精细化工虽不同于污染较大的基础化工,但在生产的全部过程中若操作不当或发生其他不可控情况,仍会导致旁边的环境受到污染。目前,国家对行业的监管逐步趋严,部分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将逐步被淘汰。
在国家逐步的提升环保要求的背景下,促使己内酰胺企业重视节能减排,低碳排放,寻求与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深入合作。综合利用企业协同己内酰胺企业组织“三废”综合利用业务,减少副产物原有处理方法造成的温室气体及有害化学气体排放,使己内酰胺行业更具环保性。己内酰胺企业的“补链、强链”需求将日趋显著。
精细化工行业是关系国家长远利益的战略性产业。精细化工具有技术上的含金量高、附加值高、与国民经济各部门配套性强等特点。我国精细化工产品特别是高端精细化学品产业规模较小、发展水平较低。
中国化工总体精细化率在45%左右,低于发达国家60%至70%的中等水准,精细化率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新材料产业“十四五”发展指南(2021年-2025年)》,化工新材料产业已成为中国化学工业发展最快、前景最好的转型升级方向,我国产业升级步伐的加快带动对化工新材料的需求持续增长。“十四五”期间我国化工新材料自给率与产业规模将持续增长,化工新材料自给率由2015年的53%提升到2020年的70%,到2025年,化工新材料自给率预计达到75%,占化工行业整体比重超过10%。随着中国精细化工工艺技术的进步,行业各细致划分领域集中度逐渐提高,产品向着精细化、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国内各细致划分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与国际巨头之间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我国精细化率及化工新材料自给率的不断的提高,将为精细化工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广阔。
己内酰胺副产物综合利用产出的各类精细化学品大范围的应用于农药、建材、涂料、油墨、医药、增塑剂、清洗剂等众多领域。上述行业与居民生活紧密关联,覆盖了社会经济生活的每个方面,经济周期性相对较弱,近几十年来国内外需求十分稳定。
己内酰胺副产油主要以煤炭价格或纯苯作为定价基准,结合产品质量确认最终价格,副产油的市场售价与煤炭或纯苯等大宗商品挂钩。以石油及其馏分为原料生产纯苯是主流工艺,所以纯苯价格与原油价格高度相关。近年来,石油、煤炭等价格会出现不同程度波动,尽管成熟的己内酰胺副产物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能够随着石油、煤炭价格的波动及时作出调整生产,但煤炭、原油价格的波动仍会对己内酰胺副产物综合利用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造成较大影响。
更多行业资料请参考普华有策咨询《2023-2029年己内酰胺副产物综合利用行业细分市场分析及投资前景专项报告》,同时普华有策咨询还提供产业研究报告、产业链咨询、项目可行性报告、十四五规划、BP商业计划书、产业图谱、产业规划、蓝白皮书、IPO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询等服务。
四、2017-2022年其他几个国家及地区己内酰胺副产物综合利用行业发展分析
第十二章PHPOLICY对2023-2029年中国己内酰胺副产物综合利用行业发展预测分析
己内酰胺副产物综合利用行业利润水准及供需趋势及市场规模机遇:
己内酰胺副产物综合利用系列新产品包含多种有机合成中间体、工业溶剂及外加剂,可大范围的应用于农药、建材、涂料、油墨、医药、增塑剂、清洗剂等下业。就应用领域来看,综合利用业务板块涉及多个与经济周期相关性高的行业,单一产品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但多个产品的周期并不一致。因此从总的来看,己内酰胺副产物综合利用行业的周期性并不明显。
己内酰胺副产物综合利用下游用户的区域分布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影响了产品营销售卖区域的分布。由于精细化学品加工制造系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与综合性强的行业,企业主要集中于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如国内的华东、华南及华中地区,以及境外的欧洲、北美、亚洲等地区,故己内酰胺副产物综合利用产品主要销往上述地区,具有一定区域性。
己内酰胺副产物综合利用产品具有原料成本低和产品价值高的特征。企业依托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长期的产业化经验,实现了己内酰胺副产物向精细化工品的转化,整体利润水准较高。
从成本角度考虑,己内酰胺副产物综合利用原材料包括一系列副产物,该类原材料成本低廉。其中,己内酰胺生产中形成的高浓度工业废水具有危险废物属性,综合利用企业取得成本极低,甚至会出现补贴收购的情况,具有排放量大、价值极低的特征,该等产品的利润水准较高。副产油主要以煤炭价格或纯苯价格作为定价基准,结合产品质量确认最终价格,不同质量的副产油因其组分不同导致热值存在一定差别。作为副产物,其可开发利用的高价值产品成份较少、整体价值较低,导致综合利用企业的采购成本相比来说较低。企业通过反应精馏、酷化合成等核心技术,回收高价值成份,一样能实现一定的利润水准,并延伸加工多个领域的精细化工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
从利润水平的稳定性角度考虑,己内酰胺副产物综合利用具有较高的技术与生产的基本工艺壁垒,部分产品需要取得危废处理资质,行业准入较高。上游己内酰胺企业更倾向与行业内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建立长期稳定的协同发展模式,实现已己内酰胺企业与副产物综合利用企业的互利互赢,双方通过签署长期合作协议等方式构建原材料渠道壁垒,以降低采购成本,提升自身盈利能力。
从终端产品应用来看,己内酰胺副产物综合利用产品应用于风电、医药、农药、涂料、建材等细致划分领域,具有技术密集、小批量、多品种、特定功能及实用性等特征,产品附加值高,主要基于下游应用领域经济性和终端商品市场价格作为定价参考。行业下游产品与各类精细化工产品一样,受到经济周期、细分市场供需情况等多因素影响。
整体而言,本行业利润水平受到上游原材料价格和下游产品价格的影响通过副产物综合利用获得低成本的原材料,而下游产品作为精细化学品以市场行情报价销售,具有较高的毛利率。
己内酰胺副产油综合利用技术分为间歇简单精馏法和连续反应精馏法。其中,间歇简单精馏法具有生产流程短、固定资产投资少、装置灵活的优点,但存在处理规模小、产品品种少、产品纯度低、收率低等缺点。连续反应精馏法与前者相比,存在固定资产投入较多、生产流程较长、技术开发难度大等缺点,但其优点明显,最重要的包含处理规模大、生产的基本工艺平稳、产品纯度高、收率高、能耗低、自动化程度高等。目前,行业内企业已陆续完成从间歇精馏法向连续精馏法的升级改造,但在具体的综合利用工艺方面,各有其技术特点。
对于己内酰胺生产的全部过程中产生的高浓度工业废水,一般会用焚烧方式处置并副产工业粗碱(主要组分为碳酸钠和硫酸钠)。废水焚烧过程中需要混入大量的重油、天然气方能充分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硫化物、氮化物等存在污染物及温室气体排放,与国家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相违背废水中的有机酸(盐)等有价值的副产物没有回收利用,存在资源浪费
鉴于焚烧法在处理己内酰胺废水方面存在的问题,行业内企业始终致力于研发新的综合利用技术。昌德科技通过自主创新,开发出了一款应用于水泥生产的全部过程的外加剂,具有助磨、活化节煤、降硫等效果。该产品经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认定,主要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相关处理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能改变目前己内酰胺废水的处置方式,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运行成本。
己内酰胺生产会产生多种工业废气,如二氧化碳、氢气、一氧化二氮等。己内酰胺生产企业若独立从事废气的回收及综合利用业务,要增加额外人员、资产,进入与其主营业务完全不同的领域。在石化行业分工越来越专业的背景下,己内酰胺生产企业一般不愿进行此类投资。气体的运输需要特殊的容器或管道,且管道的运输成本远低于容器。废气综合利用企业与己内酰胺生产企业同地共建或隔墙建设可大大降低废气综合利用的成本。
行业内企业结合各自的业务特点,针对不一样的种类的废气开展综合利用业务,尚不存在全面利用各种废气的综合利用企业。以凯美特气为例,其将上游己内酰胺装置脱碳系统富含二氧化碳的放空气体回收,经过压缩、净化、液化提纯等工序,得到液体二氧化碳产品。
本行业的原料供给与上游己内酰胺行业的发展紧密关联,原料需求与行业内参与企业的数量、规模及技术水平相关。目前,己内酰胺行业副产物的产出规模大于本行业的实际处理规模,多余的副产物通过焚烧方式处置。
在己内酰胺的生产中,轻质油的产量约占己内酰胺产量的2%~3%,X油的产量约占己内酰胺产量的5%~8%,高浓度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一般为己内酰胺产量的50%~70%。2021年度,国内己内酰胺产量约为393.46万吨,可以推算出轻质油年产规模超过8万吨,X油年产规模超过20万吨,高浓度工业废水排放规模超过200万吨。未来,随着国内己内酰胺产能的持续扩张,上述副产物的产出规模将保持上涨的趋势,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保证了本行业原料的充足供给。
鉴于副产物存在产出规模上限,行业内少数企业可凭借技术优势及产业化经验,持续扩大对有限原料渠道的覆盖及掌控,形成稳固的行业龙头地位。在缺乏产业化经验及技术储备的情况下,市场潜在进入者很难获取充足、稳定的原料供应。另外,己内酰胺副产物在部分省市被认定为危险废物,跨省运输存在一定障碍,对本行业的原料采购造成了不利影响。综合以上原因,行业内优势企业将具有“强者恒强”的特点,导致行业内公司数较少。
在己内酰胺副产油综合利用领域,主要有昌德科技、亚科环保、丰硕化工三家企业,其中,昌德科技凭借副产油“双法”综合利用技术体系,在该领域具有非常明显的竞争优势;在废水综合利用领域,昌德科技凭借自主创新的水泥外加剂制备技术,成为该领域的领先企业。总的来看,行业内参与公司数较少,多数企业技术水平较低,市场集中度较高。
从行业内企业的角度看,己内酰胺副产物作为主要生产原料,其供给的稳定、充足直接影响生产的连续性,因此行业内企业一般执行“应收尽收”的采购原则,对原料有较为稳定的需求。但受限于公司制作装置的地理分布,导致上游企业大量的副产物仍被焚烧处置。未来,随着己内酰胺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的不断的提高,行业内公司制作布局的逐步完善,以及己内酰胺环保政策的趋严,本行业对副产物的采购量将逐步提升。
为推动资源综合利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我国发布了《关于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政策的公告》(财税[2021]40号)等多项税务优惠政策文件,对从事再生资源回收业务的企业给予税务优惠支持。其中,环氧环已烷、正戊醇、醇醚溶剂以及水泥生料助磨剂等资源综合利用类产品名列其中。上述税收优惠政策的出台有利于己内酰胺副产物综合利用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2021年2月,我国发布了《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加快实施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建材、纺织、造纸、皮革等行业绿色化改造。推行产品绿色设计,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促进工业固态废料综合利用。”己内酰胺副产物综合利用业务符合国家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
2021年10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若干意见》(发改产业(2021)1464号),其中提出,水泥行业作为实施节能降碳行动的重点行业,到2025年,行业整体能效水平显著提升,碳排放强度显而易见地下降,绿色低碳发展能力明显地增强。该政策文件的发布将有力促进水泥行业的低碳化绿色转型。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己内酰胺生产基地。我国己内酰胺行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为己内酰胺副产物综合利用行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供应,有利于国内己内酰胺副产物综合利用行业的发展。同时,己内酰胺副产物资源化利用,也成为推动己内酰胺产业转型升级及提升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精细化工虽不同于污染较大的基础化工,但在生产的全部过程中若操作不当或发生其他不可控情况,仍会导致旁边的环境受到污染。目前,国家对行业的监管逐步趋严,部分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将逐步被淘汰。
在国家逐步的提升环保要求的背景下,促使己内酰胺企业重视节能减排,低碳排放,寻求与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深入合作。综合利用企业协同己内酰胺企业组织“三废”综合利用业务,减少副产物原有处理方法造成的温室气体及有害化学气体排放,使己内酰胺行业更具环保性。己内酰胺企业的“补链、强链”需求将日趋显著。
精细化工行业是关系国家长远利益的战略性产业。精细化工具有技术上的含金量高、附加值高、与国民经济各部门配套性强等特点。我国精细化工产品特别是高端精细化学品产业规模较小、发展水平较低。
中国化工总体精细化率在45%左右,低于发达国家60%至70%的中等水准,精细化率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新材料产业“十四五”发展指南(2021年-2025年)》,化工新材料产业已成为中国化学工业发展最快、前景最好的转型升级方向,我国产业升级步伐的加快带动对化工新材料的需求持续增长。“十四五”期间我国化工新材料自给率与产业规模将持续增长,化工新材料自给率由2015年的53%提升到2020年的70%,到2025年,化工新材料自给率预计达到75%,占化工行业整体比重超过10%。随着中国精细化工工艺技术的进步,行业各细致划分领域集中度逐渐提高,产品向着精细化、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国内各细致划分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与国际巨头之间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我国精细化率及化工新材料自给率的不断的提高,将为精细化工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广阔。
己内酰胺副产物综合利用产出的各类精细化学品大范围的应用于农药、建材、涂料、油墨、医药、增塑剂、清洗剂等众多领域。上述行业与居民生活紧密关联,覆盖了社会经济生活的每个方面,经济周期性相对较弱,近几十年来国内外需求十分稳定。
己内酰胺副产油主要以煤炭价格或纯苯作为定价基准,结合产品质量确认最终价格,副产油的市场售价与煤炭或纯苯等大宗商品挂钩。以石油及其馏分为原料生产纯苯是主流工艺,所以纯苯价格与原油价格高度相关。近年来,石油、煤炭等价格会出现不同程度波动,尽管成熟的己内酰胺副产物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能够随着石油、煤炭价格的波动及时作出调整生产,但煤炭、原油价格的波动仍会对己内酰胺副产物综合利用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造成较大影响。
更多行业资料请参考普华有策咨询《2023-2029年己内酰胺副产物综合利用行业细分市场分析及投资前景专项报告》,同时普华有策咨询还提供产业研究报告、产业链咨询、项目可行性报告、十四五规划、BP商业计划书、产业图谱、产业规划、蓝白皮书、IPO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询等服务。
四、2017-2022年其他几个国家及地区己内酰胺副产物综合利用行业发展分析
第十二章PHPOLICY对2023-2029年中国己内酰胺副产物综合利用行业发展预测分析